邱学华:缅怀小数界的前辈们——谨以此文献给小数界的前辈们!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邱学华:缅怀小数界的前辈们——谨以此文献给小数界的前辈们!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2-01-16 * 浏览 : 110

缅怀小数界的前辈们

             ——谨以此文献给小数界的前辈们! 

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  邱学华


我国建立小学数学学科的时间较晚,从清末颁发“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制定)算起,至今也只有近120年历史。先学日本、后学美国、再学苏联,一直在探索走自己的道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数学教育体系。

本文仅介绍我认识和接触的10位小数界的前辈,缅怀他们对中国小数界的贡献。现在的许多教师都已不认识他们,有的连名字都不知道。我从教70年,有幸同他们接触,并受到他们的帮助,我永远铭记在心中。我有责任写出来,我已近90高龄,再不写来不及了。由于篇幅有限和手头资料不多,不作全面介绍。

 

[俞子夷](1886—1970)


    俞子夷先生是著名教育家、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教育系教授、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等。

    我认识俞老先生是在1963年,当时我仅是毕业任教3年的助教,破格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导师是时任教务长的刘佛年教授。我申报的研究课题是“中国小学算术课本史研究”,有一定的研究经费。为此,我多方设法向各师范大学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前辈请教,向各出版社、图书馆求助。我的老师沈百英教授介绍我到杭州拜访俞子夷先生。

    我在杭州西湖边找到俞老的家,当时他已错划成右派分子,闲赋在家里,平时无人敢去看他。他见我的到来,兴奋异常,我们谈了整整三天。沈百英教授是他的学生,我又是沈百英的学生,他对我特别亲切,交谈甚欢。他一会儿到楼上拿一本书给我看,一会儿去拿口算练习卡片,从中看出他内心的喜悦,显露出他久未出现的笑容。

    他是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史的见证人,人称“小学数学教育的活辞典”。他的记忆力极好,从中国小学数学如何从照搬外国→到移植外国经验→到如何根据中国特点摸索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可惜当时没有录音机,全凭记笔记,(后来文革中笔记本也被红卫兵抄走了)。好在过后俞老整理成一份回忆录:《五十多年学习研究算术教法纪要——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邮寄给沈百英老师,我借来抄录了一份珍藏起来。这篇回忆录长达2万多字,根据当时他所处的环境,明知这篇回忆录无法公开发表,他还是坚持写,可以给后人参考,他在回忆录最后写道:“总有一天会有用”“将此身心奉教育”充分表露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不久,文革爆发,课本史研究被迫停止。由于我是破格培养的业务尖子,成了走白专道路修正主义苗子,受到批判。要我交代到大右派俞子夷家里干什么,宿舍被炒,幸好我把俞老的回忆录夹在一本旧书里未被发现。后来,我离开华东师大到江苏溧阳农村,丢弃了许多图书资料,文革后又从溧阳农村返回家乡常州,又丢弃了不少图书资料,唯独俞老的回忆录,我一直珍藏着,我知道这份资料的价值。

文革后,俞子夷先生得以平反,回复名誉,回忆录终于重见天日,我整整藏了20年。我把这份回忆录寄给上海教育出版社宋淑持编辑,她如获至宝,在《小学数学教师》分三期连载,使俞老的这份回忆录成了研究俞子夷和研究中国小学数学教学史的重要文献。俞老先生可以含笑于九泉之下。

  

[沈百英](1897—1992)


    沈百英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小学算术教学法和儿童文学专家。他是我的老师,是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引路人。

    我在华东师大教育系读书时,是他的课代表,毕业后留校任教,是他的助教,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他对我的影响最大。

    他自幼勤奋好学,1918年,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任小学教师,小学校长。俞子夷先生曾在南京的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工作,并在附小开展新教法实验。沈百英到南京参观,返回苏州后,就在自己学校开展教育实验,低年级采用设计教学法,中年级采用中心联络教学法,高年级采用道尔顿制教学法。沈百英写的实验报告,深受俞子夷的赞赏。

    尔后沈先生被推荐到商务印书馆,在那里大展宏图,编写算术课本,国文课本,珠算课本以及儿童文学作品。当时上海大夏大学欧元怀校长,开设教育系,缺少算术小学教学法教师,邀请沈先生兼任,并授予教授资格。建国后,在大夏大学基础上建立华东师范大学,他离开商务印书馆全职在华东师大工作。

    从以上简单介绍中,得知沈先生仅是一个中师毕业生,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大学教授,这在大学里时很少见的。由于他长期在小学第一线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后又在商务印书馆编写小学算术课本,对小学算术教材体系了如指掌,融会贯通。因此,他上课的风格同喝过洋墨水的教授不同,能够密切联系小学教育实际,大都用教学案例引出教育理论。他讲课幽默风趣,总会引得哄堂大笑,可是他从来不笑。大家都欢迎听他的课。现在我讲课的风格有点像他,就是受了他的影响。

他重视教育实践,退休后还经常到附小去听课,逝世当天还在构思儿歌写作,为教育事业奉献终生。

 

[姜乐仁]1923—2019)


    姜乐仁先生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全国启发式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长、湖北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他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法的数学研究。他重要的贡献在于坚持启发式教育的研究。在教育界一片崇洋的氛围中,大家都在热衷搞美国的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他旗帜鲜明地搞中国自己的启发式教学法。他认为启发式教育是中华教育传统之精华,必须继承和发扬。更可贵之处,他不仅进行理论研究,而且运营启发式教育思想,编写小学数学课本。

    他主编的这套课本,适合学生自学,突破了例题加习题的套路,而是有启发谈话,算理讲解,课外阅读材料。这是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真正从“教本”转化成“学本”。在九十年代这套课本成为当时义务教育“一纲多本”中的重要一本,使用学生达几十万。可是到新世纪新课程改革中,这套课本因众所周知的原因退出了历史舞台,实在令人惋惜。姜老先生一生的心血付之东流。

    姜老比我大12岁,我们从六十年代开始交往,长达60年的忘年交,虽接触不多,但感情深厚。1963年,我在华东师大从事小学算术课本史的研究,曾写信给专家学者和出版社图书馆求助,姜乐仁及时回信,提供了不少珍贵资料和信息。记得第一次见面是在教育部召开的小学数学教改座谈会上,他在搞启发式教育,我在搞尝试教学法实验研究,由于共同的志向,我们相见恨晚,交谈甚欢,互相学习,互相支持。

    在尝试教学法受到某些权威专家围攻时,他挺身而出,公开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文章,支持尝试教学法研究;他召开全国启发式教育研讨会,我积极参加,不但发言,而且带头上示范课。1996年在湖北十堰举行全国第八届尝试教育年会暨国家重点课题“尝试教学法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专家鉴定会,姜老是专家组成员,给予尝试教学理论研究很高的评价。

    我到武汉或湖北各地讲课,都要去他家里拜望,平时我也经常打电话向他问候。2019年,我打电话给他,一直没人接,冥冥之中我有一个不祥预兆,随即我打电话询问湖北省教研室刘莉,她传来不幸消息,姜老已走了半年,享年96岁。

一位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并作出巨大贡献的前辈,就这样悄悄地走了,实在令人痛心疾首。我立即在尝试教学在线网站上刊登讣告,并写了一篇短文纪念。

 

[孙士仪](1912—1979)

    孙士仪先生是杭州大学教授,小学数学教材和教法专家,著有《口算教学法》《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发明“口算练习卡片”等。

    早年是广西的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工作刻苦认真,富有钻研精神,经常写信求教于俞子夷先生。俞老先生爱才,设法把他调到杭州,协助他编写小学算术课本。建国后,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决定以俞子夷的课本为基础,编写全国统一课本,由此俞老推荐孙士仪进人民教育出版社,代表他参与这项工作。

    孙士仪老师在人教社参与各个时期的小学数学课本以及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的编写,直到1965年返回浙江,在杭州大学任教。

    文革期间无书可教,无事可做。当时,三算结合教学搞得轰轰烈烈,他主动到杭州附近的临安山区搞这项实验,编写小学数学课本。由于他长期从事教材编写工作,是这方面的内行里手,这套课本非常有特色,称为“临安版”课本,是众多三算结合教学课本中的一个流派。

    编写一套课本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编写到印刷校对,再到推广应用。他缺乏经费,没有得力助手,孤军奋战。农村山区,条件艰苦,原本有胃病,加上长期吃粗粮,三餐不定时,最后转化成胃癌,没有等到改革开放的春天,离我们而去。由于他长期在人教社编写课本,回到杭州大学又逢文革动乱,没有留下多少著作,走时才67岁,走得太早,这是中国小数界的巨大损失。

    我同他相识大约在1972年,我在杭州上城区张天孝老师举办的三算结合教学研讨会上,见到了孙先生,他是俞子夷的学生,我又是俞老先生的崇拜者,彼此拉近了距离,后来通信来往。

    1974年暑假,我还在溧阳农村,他邀请我到杭州协助他工作。针对当时教师没有教学参考书的情况,我们共同编写《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问题一书。白天我们共同研究讨论,晚上我就执笔写作,然后由他修改润色。

这本书,仅用一个星期完成了,现在看来这本书仅是比较粗糙的小册子,为了突出政治挂帅,处处都用了毛主席语录。可是教师们看到后,都如获至宝,大受欢迎。这本书现在已陈列在宁波小学教学教育博物馆中。文革后不久,他离我们而去,我悲痛万分,痛惜自己失去了一位学术上的引路人和同行者。


[胡梦玉](1912—1987)

    胡梦玉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小学数学和自然教学法专家。

    她反对灌输式教学方法,主张让学生自己探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她率先把国际流行的奎逊纳彩色棒介绍到中国。奎逊纳彩色棒是比利时一位小学校长奎逊纳发明的一种数学学具,有10种不同长短、不同颜色的彩色棒组成,以此让学生操作,帮助学生学习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内容。她推崇这种学具能够加强操作活动,促进思维发展。

    为了学习和应用探究教学法,她多次邀请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教授来中国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她的代表性著作是大学教育系的教材《小学数学教学法》。

    1987年因病离世。她在离世前,把自己获得的奖金和稿费,全部捐献给教育事业,在北京师大设立“胡梦玉基金”,充分显示了胡梦玉老师的爱国情怀。

    我认识胡梦玉老师是在文革后,由时任南京师范大学总务长胡颜立先生(胡老师的兄长)的推荐介绍。1982年,美国兰本达教授要在北京演讲,胡老师通知我赶到北京,胡老师在民进中央开会,我直接去现场上找她,仅是匆匆一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穿着朴素,始终带着慈祥的笑容,问了我的工作情况。并告我兰本达教授报告会已结束,可去北京师大找她的助教徐仁声了解兰本达演讲的内容。

    徐仁声告诉我,兰本达教授报告会的趣事,胡梦玉老师先把兰本达的英文翻译成中文,但胡老师是江苏无锡人,一口无锡地方话北京教师听不懂,再由徐仁声把无锡话翻译成普通话,实在费劲。虽然听不到兰本达的演讲,但可以看带来她亲自上示范课的电影片。一个70多岁的大学教授亲自给小学生上课,使我极为震惊。她上课的内容很简单,每个学生发三件物品:电池、小灯泡、一段电线,任务是如何把小灯泡点亮。学生摸索了很久才把小灯泡点亮,这可能是探究教学法的典型案例。

这段影片观后,我思考很久。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尝试的过程,不过何必让学生去瞎摸瞎撞,可让学生看书,书上有电池、小灯泡、一段电线的连接图,让学生自己看书按图索骥,找到连接的线路,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连接的道理。这对我以后构建尝试教学法理论有很大的启示。


 

 

[霍得元](生卒年份不详)

    霍得元先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编辑室资深编辑,文革前人教社编辑出版的小学算术课本以及教学参考书具名大都是4个人:霍得元、孙士仪、曹飞羽、李润泉。建国后,在起草历次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和依此编写的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国小数界的前辈不得不提到他们,尤其是霍得元先生。这四位前辈相继离我们而去,我们不能忘却他们的功绩。

    六十年代,我搞小学算术课本史研究,曾写信给人教社数编室求助,是霍得元先生给我回复,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线索,我们从此建立了联系。文革后,我到北京拜访霍先生,文革中他已离开人教社,我在景山学校的资料室找到了他,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他在刻钢板,自制口算练习卡。现在年轻教师都没有见过“钢板”,这是一种油印的工具,用蜡纸在钢板写,再在油印机上油印,很艰苦。他很削瘦,看上去身体并不好。一个编写全国教材的专家。却在昏暗的资料室油印练习卡,看着令人心酸。我们谈得很久,他很欣赏我发明的“口算表”,对我未能完成小学算术课本史的研究感到惋惜。

    八十年代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出乎意料的是霍先生的夫人打来的,传来霍先生已仙逝的噩耗。霍先生临走前,交代夫人,把他收藏的图书资料交给我保存。听了悲痛万分,也感恩于他对我的信任。由于当时我还没有分到住房,又担心旁人说闲话,我没有接受霍先生的嘱托,后来我后悔莫及,是我一生的遗憾。

    我写此文时,曾托人到人教社和景山学校了解,都没有找到他的有关资料,连生卒年份都无法查到,网上也找不到他的信息。可是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找到霍先生编写的小学算术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竟然发现一本珍贵资料:1946年,由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审定,霍得元编的《高小算术》,在该书前言中有一段话:“本书课文采用启发式编排,首列问题,后讲法则。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加思考,让他们先提出计算方法,不应急于讲授,避免灌输式教学。”读了令人敬佩,他在70多年前就有这样的先进教学思想,实在了不起。

我们在北京景山学校见面后,他曾寄我一份手稿《应用题教学》,我一直珍藏着,直到2005年,我在宁波建立小学数学教育博物馆,把这份手稿陈列出来,这是他留给后人的遗产,让大家不要忘却他对小学数学所做的贡献,他将含笑于九泉。


 

[顾汝佐](1923—2021)


    顾汝佐老师是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专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现代小学数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等。

    他最早在上海虹口区一所学校教算术,兼做总务工作,勤奋工作,刻苦钻研,为了自制数学教具,学会干木匠活。他善于学习,头脑灵活,上课上得好,成为上海小有名气的数学教师后长期在市教研室做数学教研员。著作颇丰,有《顾汝佐课堂教学设计指引和评价》《小学数学教师手册》《算术辞典》《小学数学课堂实录选编》《小学教学全书(数学卷)》《新儿童数学世界》《小学数学考试题库》等,撰写了大量文章散见于各教育杂志上。

    他主张重基础、求发展,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反对空喊口号假太空。对学生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他的一句名言:“错误的知识比无知更坏。”,教师培训要把重点放在教材过关上,不要空谈教育理念。要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不要“痒的地方不抓,不痒的地方使劲抓”,抓错了地方,事倍功半。顾老的这些教学主张,朴实无华,求真求实,使上海的小学数学教育得到健康发展,功不可没。他培养了一批名师,如封礼珍、李兰英。王祥梅、乔永洁、潘小明、叶季明等,他们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

    我和顾老相识于1959年,当时我是华东师大尚未毕业的大四学生,他是上海市的名师,我们共同参加编写大跃进时代的上海市革新数学课本。他像大哥哥带领小弟弟那样帮助我。他比我大整整12岁,他自称是大猪,我是小猪,我们有60年的忘年交,足见感情至深。

    我们经常有来往,交流信息,研讨问题。印象最深的是他全力支持我搞尝试教学法的实验。当时小数界某些权威人士打压尝试教学法,并对我进行人身攻击。他多次在会议上,仗义执言,指责说你们有意见可以公开写文章辩论,不要在背后搞小动作。他还亲自写文章旗帜鲜明地支持尝试教学法实验。那时,我受到围攻,处境困难,顾老的支持十分珍贵,患难见真情,我一生都不会忘记他的拔刀相助的勇气。

他退休后,继续为中国小数教育努力,写文章,做演讲。我经常到上海去看他,他的八十大寿,九十大寿,我都去祝贺。九十大寿时,我托人写了一副寿字图,是用一百个不同字体的小寿字,组成一个大寿字,他见了十分喜欢。2021年春节前,我寄去在青岛购买的海产品,不久传来顾老仙逝的噩耗,走的时候非常安详,没有痛苦,时年98岁,已是小数界最长寿的一位前辈,好人是有好报。

 

[刘梦湘](1931—2002)


    刘梦湘先生是北京市特级教师,崇文区教育局教研室数学教研员,小教室主任,小学数学教法专家和教学改革家。曾荣获首都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称号。

    刘先生最早在小学工作,由于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五十年代总结出“用图示法讲解时间应用题”和“用归纳法系统复习”的先进经验,由市教育局向全市推广。他很早成为闻名北京的青年名师。

    文革后,他调入崇文区教研室,负责全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此时他如鱼得水,更加潜心探索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通过教育实验,总结出“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经专家鉴定向全市介绍,并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传播经验。尔后,把他的教学主张,著书立说。出版代表作《小学数学教学与智力发展》,极力主张小学数学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智力发展,并提出一系列的内容、方法和策略。他在八十年代就完整提出发展学生智力问题,是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

    为了促进中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他发起成立“京津沪杭穗五市区教学协作会”轮流在五地举行教学研究活动,开创了区域性教研活动的新形式。他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各项教学活动和外出讲学活动,尽量让他们走出去上示范课,从实战出发,让他们经受锻炼,从而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其中最突出的是吴正宪老师,她评上了特级教师,成立了吴正宪名师工作站,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我同刘先生相识在八十年代初,北京几位名师想编一本《小学数学教学问答》,刘先生主动邀请我参加。我应邀去北京商量该书编写工作,同时邀请我向北京教师做讲座,记得地点在北京市教育学院会场。刘老师告诉我,我是第一个在北京作讲座的外地小学数学教学专家。这次讲座使我对他感激万分,因为当时正值尝试教学法受到围攻的时候,某些人放出风声,说邱学华犯错误了,受批判了。有些教育杂志不敢发我文章,某些单位也不敢邀请我去讲学,就在这种形势下,刘老师敢于邀请我在北京讲学,要有一定的胆量和魄力,从中看出他为人正直,不惧权威的性格。

他走的太早,享年71岁,如果活到现在也不过90岁,他可以为中国小学数学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宋淑持](1920—2008)


    宋淑持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系,是教育出版行业中的科班出身。曾担任过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审,退休后受邀担任《小学数学教师》杂志特约编审。著有《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与实践》《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等,她在《小学数学教师》杂志上开辟“松子评课”专栏,深受教师欢迎。“松子”是她的笔名,八九十年代的教师可能不知道宋淑持,但一提“松子评课”大家都知道。

    我同她认识在六十年代初期。大约是在1962年,上海市教育局要在大跃进时期编的中小学数学革新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中小学数学课本,我应邀具体负责编写小学数学第四册课本。当时我仅是大学毕业不久的小助教,初出茅庐,缺乏知识和经验,宋老师负责这项工作,我经常向她请教,并亲自指导我修改完成。后来,听说我编的第四册,质量较好,受到大家的称赞。这应该感谢宋老师对我的帮助。   

    文革后,我从江苏溧阳农村回到家乡常州。改革开放的春天到了,我一直珍藏的俞子夷先生的一份回忆录的手抄稿交给她。她是俞子夷的学生,深知这份回忆录的价值,她分三次在《小学数学教师》上连载,使这份珍贵资料重见天日。

宋老师当过教研员,出版社编审,《小学数学教师》杂志特约编辑,为中国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她的“松子评课”深深印在那个时代教师的心里。

 

 

 

[刘静和](1911—2004)

 

    刘静和教授是儿童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现代小学数学》课本主编。

    大家会提出疑问,一位心理学家怎么会成为小数界的前辈呢?这是一个例外,现在有跨界一说,她既是儿童心理学家,又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家。

    她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儿童发展系博士,当她听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激动万分,1950年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建设新中国。归国后,她积极投入筹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工作。

    她以小学数学为载体,研究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六十年代,她就开展“小学儿童学习代数实验研究”“儿童在数与数学上对部分与整体关系认识与发展”,研究成果刊登在《心理学报》上,为今后小学算术中引进代数初步知识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同刘静和教授见面是在1985年。刘教授提出“以“1”为基础标准,揭示小学数学中部分与整体关系。在小学数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的指导思想,从而重建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和架构新的教学法体系。她的团队首先在辽宁省北关实验小学开展教学实验,由于他们是搞心理学的,对小学数学教材和教法并不熟悉,编写实验教材并非易事,实验工作遇到了困难。刘教授的得力助手张梅玲教授,是我在华东师大教育系的同学,她专程到常州同我商量,我非常赞同刘教授的观点。中国的小学数学教育应该是走自己的道路,不能照搬西方一套。我立即答应,并提出他们同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合作研究的方案。

    同年暑假,我们在北京举行第一次合作研究会议,我动员和组织一批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参加,有杭州的张天孝、上海的顾汝佐、天津的方自西,广州的朱亮尧等,我们没有上级的命令,也没有报酬,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由于缺乏经费,我们住在一个地下室的招待所。刘教授详细介绍这项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标,大家详细商讨了具体操作方案。3天时间后宣告成立了“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一场轰轰烈烈搞了15年的“现代小学数学”实验研究的大幕开启了。

    刘教授是留洋博士,又是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员,但她穿着朴素,没有架子,慈祥谦和,令人肃然起敬。她的最大贡献在于,推动心理学界与小学数学教育界的紧密合作,把中国的辩证哲学思想引入到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编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小学数学课本》,为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上千所学校使用。这套课本把发展学生思维落到实处,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课本发行量达几十万册,成为一支重要的小学数学教学流派。因此,把刘静和教授称之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前辈并不为过。

可惜的是,这样一套来之不易的珍贵课本,在新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中消失。刘静和教授逝世前,亲眼看到了这个事实,实在使她痛心疾首。


 

 

    近120年来,小数界有多多少少前辈为此奋斗,我仅仅写了同我有所接触比较熟悉的10位,仅是沧海一粟。主要写出我对他们的怀念,对他们的感恩之情,愿他们在天堂安息!

    由于篇幅有限和资料难找,有些我认识的前辈还来不及写。如河南大学教育系陈梓北、东北师范大学王福广、人民教育出版社曹飞羽、李润泉,上海教育出版社周正魁、《福建教育》吴桢、《湖南教育》陈钢,《江苏教育》葛德生。北京第二实小姚尚志、上海浦东新区乔永洁等。以后有机会再补写。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董远骞、吴正宪、华应龙、蒋徐巍、刘福林等人的帮助,一并致谢。

    这篇文章写完,了却我的心愿。我们活着的人应该更加努力,为中国小学数学教育科学的发展和逐步走向世界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