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国土壤,研究中国教育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扎根中国土壤,研究中国教育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2-12-14 * 浏览 : 116

扎根中国土壤,研究中国教育

——访著名教育家、尝试教学法创始人邱学华

本刊记者□谢先成  刘源

 

    邱学华,江苏常州人,1935年生,1960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做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师范学校校长。1984年被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授予中小学荣誉教授称号。他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长达70多年的实践与研究,进行了口算表、口算量表、基本训练、标准化考试特别是尝试教学实验等多项具有创造性的研究,在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出版了300多本书,在国内外教育杂志上发表了800多篇文章。尝试教学实验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实验学校3000多所,近100万名教师参与,受教学生达3000多万。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做过1000多场学术报告,近100万人听讲。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朱永新教授称他为“创造纪录的长者,教育的光明使者”。

 

教师教育论坛:邱老师,您好!据了解,您原本只是一个高一还没读完的辍学生、农村代课教师,后来不仅考上了大学当了大学教师、师范学校校长,还成为享誉全国的知名特级教师,而您提出的尝试教学法更成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典范。可以说,您的成长经历十分丰富、教育研究上硕果累累。回顾您的成长经历,您最想与我们分享的成长体会是什么?

邱学华:感谢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论坛》编辑部对我的访谈,借助贵刊的平台同广大教师交流,如果我的成长经历和70多年的教育感悟对年轻教师有所启示,我作为一个老教师就十分高兴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记得那时只有16岁,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高一还没读完就到武进县郊的一所农村小学当了代课教师。当时校长见到我,觉得我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在考虑到我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高中生后,就勉强同意在学校代课。由于自己能吃得了苦,也很勤奋,爱学习,一年后校长就把我留下来当了正式老师。从此以后,我就走上了教育岗位。第二年,校长提拔我当教导主任。20岁的时候,老校长调离,我就从他手中接过接力棒当起了校长。当时,我全县最年轻的中心小学校长。这五年的从教经历,是我人生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它让我对教育充满热爱,坚定了我终身从事教育的信念。

在那短暂五年的从教经历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于是,我就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东师大”)专门研究小学教育的教育系。大学四年的系统学习,让我打好了教育学理论基础。1960年我毕业后留校当助教,一边给大学生上课,一边在华东师大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搞教育调查和教学改革“文革”期间,我离开了华东师大,到溧阳一所中学当数学教师。“文革”结束后,我回到家乡常州,进入常州师范学校工作,正式开始系统的教育实验。后来,为了能潜下心来专心搞实验,我主动辞去了常州师范学校校长职务,并去教科所当了一名普通的教研员,一直到我退休。

我从16岁当农村小学代课教师到现在,风风雨雨70多年,虽道路坎坷,一路艰辛,但我还是终究成功了。大家说我已“成名成家”,当教师该有的荣誉,我都有了。有很多人问我,您成长中最深的体会是什么?我想了想,最后归纳成两条:一感恩,二为理想。一个人的成长必定要有精神支柱,这两条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我原本只是一个高一还没读完的孩子、一个农村小学代课教师,居然能当上中心小学校长,能够考上大学,而且当了大学教师,今天能成为名师、名家,全靠党和人民的培养。我一直心怀感恩,即使到了现在,还在尽力做一点教育扶贫工作,到贫困地区义务讲学,赠送图书资料。我现在的退休工资用不完,再加上还有稿费,每年都会资助40名贫困学生、10名孤儿,以后还会逐步增加人数,希望多做一点是一点。原来,我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好老师,一个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老师;后来,我的理想是创造中国人自己的理想教学法。所以这么多年我一直在不停地研究教育,推广尝试教学实践。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总结出一个人达到成功的公式:成功=热爱+理想+勤奋。首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一个人连自己的事业都不热爱,那当然不会成功。其次要有理想,一个人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立下远大理想,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最后要勤奋工作,要能吃苦。我并没有太高的天赋,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仅是能吃苦而已。一个人热爱事业、有远大理想并不难,难就难在能够长期坚持、勤奋吃苦。现在的很多教师系统接受过大学教育,起点要比我高,在今天物质条件日渐丰裕的前提下,只要自己足够努力,下定决心吃苦,都能够走得远。这是从我成长经历中得到的一点感悟。

教师教育论坛:20世纪70年代,您就开始了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提出了尝试教学法,引起国内教育界的强烈反响。目前,尝试教学法的影响已遍及全国,走向世界。您能给我们讲述一下提出尝试教学法的过程吗?它的具体操作模式是怎样的?

邱学华: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前不久,在2021年7月中旬,我受邀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14届国际教育大会,并作了题为“尝试教学法的产生和发展”的专题报告,站在这个国际数学教育的大讲台上,感到分外的自豪。尝试教学法又一次走上国际舞台。

提到尝试教学法,一些人可能会问我,“邱老师,您是怎么想出来的?”其实,尝试教学法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从理论上推演出来的,而是源自于我当农村小学教师遇到的问题。当时,由于我不是师范生,没有学习过教育理论知识,所以遇到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很多教师辛辛苦苦而教学质量却不高?有没有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质量又很高的教学方法?为此,我白天当校长,晚上自学高中课本,决定报考师范大学深造。上了大学后,我把图书馆中有关小学算教学的书都读遍了。我发现,古今中外的教育家,虽然他们的教育思想有差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主张让学生自学。我在附小调查发现:上面提到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了改变这个陈旧模式,我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先讲后练”反其道而行之,改成“先练后讲”,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再讲解。这种“先练后讲”的教学法,在附小少数班级进行探索性教育实验。“文革”期间,我离开华中师大到江苏溧阳一所中学当数学教师时,在自己的班级中试用“先练后讲”的教,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这个“不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居然在全县算得上一流水平。“文革”后,我回到家乡常州,正式开始系统的教育实验,取得成功两年后写成研究报告《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理论》,一经发表,引起小学数学界的轰动,大家都被“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的新观点所吸引,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实验,各地媒体相继报道。

尝试教学法为什么能在全国传播这么快,除了观点鲜明、通俗易懂(“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外,主要是有相对稳定的模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各种不同教学情况变化的要求,尝试教学形成了一套操作模式体系,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基本模式,它是适用于一般情况的常用模式,分七步进行: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第二类是灵活模式,这种模式是灵活应用基本模式的变式。第三类是整合模式,这种模式是将尝试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进行整合的结果。我向来提倡一种教学法,但是并不排斥另外一种教学法,不同教学方法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相互融合,综合应用。实际上,一堂课不可能只用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是“一法为主,多法配合”。

教师教育论坛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尝试教学已经不单是一种教学方法了,而是逐渐发展为一种系统的教育理论。为什么尝试教学法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邱学华:前面已经讲到,我用了一生的时间研究和实践尝试教学法。如果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开始思考酝酿,并在少数班级做探索实验算起,到现在已60多年。以往,在中国产生过许许多多教学法,可是一些教学法经不起实践的检验,风一吹就倒。为什么尝试教学法能坚持几十年经久不衰呢?如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式开始系统的教育实验算起,也有40多年。我认为尝试是学习的本质,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尝试。所以抓住了尝试,就抓住了学习的本质。经过长时间的时间检验,我和主编了有关尝试教学的书籍60多本,全国各地教师撰写的论文和实验报告有10万多篇,证明了尝试教育思想的普遍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目前,尝试教学法已经成为实践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和影响最广的教学法之一。

总的来说,尝试教学法有五个方面的优越性:第一,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参与尝试教学实验的教师近百万,学生近三千万。尝试教学法对于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非常明显,深受广大师生,尤其是边远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师生的欢迎。第二,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尝试教学法强调“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相比较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练习都在课堂中完成,从而切实有效地减轻了课业负担。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学生的素质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学生发展的后劲足不足、前景大不大与自学能力高低、创新精神强弱密切相关。而尝试教学法就由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相互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初步解决尝试问题,最后由教师给予有针对性的讲解的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四,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尝试教学研究和实践正是有了全国各地的教师参与,才有了广泛的影响力。教师在参与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提升了自我的教学研究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第五,有利于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事实证明,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同样能做到,而且会做得更好。因此,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要有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教育自信。中国的教育理论一定能走向世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一定能实现。

教师教育论坛:“教育减负”一直是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校内作业布置、课后服务、教学质量与校外培训做了较为全面的规范,力图切实解决“教育减负”的问题。您认为“双减”政策如何才能贯彻落实?

    邱学华:我们国家一直很重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有关减负的文件也非常频繁。可是,很多师生和家长却反映“越减越重”。足见,减轻学生负担,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大事。为什么学生的负担始终降不下来?事出必有因,这里我就不展开详细分析,仅从小学教材和课堂教学这两个角度谈谈我的看法。

    对比一下我们国家出版的教材,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太多、太难、太深,这是学生负担降不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以1992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为基准,同现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小学部分增加了“概率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图形与位置关系知识”“综合与实践”“特殊解法的应用疑问题”五部分内容,粗略估计这些内容的教学也得要100多个课时。上课时数方面,原来每周6个课时,现在是低年级每周4个课时,中高年级每周5个课时,6年合计少了近200个课时。这样一增一减,就接近400个课时。1992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同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相比已经很高了,现在还要多出近400个课时,可想一个6~12岁的孩子怎能受得了

再说语文,我们也可以把过去的课本同现在的比较一下,低年级的一篇课文以前是七、八个字到几十个字,现在是几十个字到几百个字。而且课本还要求学生多读,不但要大量阅读,还要“海量”阅读、整本书阅读,愿望是好的,但是时间呢?小学生用什么时间去“海量”阅读呢?同数学一样,6年的总课时也减少了200多个。

除语文、数学外,还有英语、科学、道德与法制等都增加了内容,提高了要求。各门学科增加的内容、提高的要求最后都需要学生去学习、消化,学生的负担能降得下来吗?当前观察“双减”政策,不要忽视教材存在的问题。因此,减负必须从源头上找原因,在课程标准编制和教材编写上把关至关重要

    至于我们一线老师如何来执行“双减”政策,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好课堂教学这个“关”,着眼于课堂教学改革。在我看来,学生学习知识,有两个“量”是固定的。一是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一定的,比如小学一般在40分钟左右;二是学生要学会课本知识而进行的练习量基本上也是一定的。因此,如果在课堂多做了,课后就可以少做和不做;如果在课堂上少做了,课外势必要多做。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中练习更多的练题,巩固当堂学习的知识点,练题能在课堂中做完,就不要让学生带到课后,这样学生的课后负担就会大大减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尝试教学法是教师落实“双减”政策的有效方法。另外,教师也要强化对课堂教学的研究,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不在课堂上做一些“表面文章”“花样文章”,而是把重点放在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教育论坛:近些年,不少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招聘中引进了大量高学历的非师范类毕业生,一时引起舆论热议。作为曾担任师范学校校长的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邱学华:我在华东师大学习和工作15年,在溧阳师范学校、常州师范学校分别工作6年和9年,合计就有30年。人的一生有几个30年呢?可以说,我的一生都在从事师范教育,对此深有感情,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发言权。

目前,我国不少地方采用的是一种公开招聘录用教师的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这和以往实施的师范生毕业后“包分配”政策大为不同,只要大学毕业生有教师资格证,就可以报考教师岗位。这一制度不仅扩大了教师的来源范围,缓解了教育界师资不足的现状,还有效地改变了教师队的结构,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随着这一制度的不断推行,教师队伍中出现的“高学历、低水平”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一些地方的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因为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提高而得到相应提升,甚至还出现了下滑的情况。这是我一直担忧的问题。

从文化程度上来看,很多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都是本科学历,甚至有些人还是研究生学历,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教育。但是,据我所知,他们中的绝大数人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只是简单地经过了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在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后进入教师岗位,所以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往往比较欠缺。我们都知道,数学家陈景润是厦门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曾被分配至中学任教,因讲不好课曾一度被学生“赶下讲台”。后来,由于华罗庚教授的慧眼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专门从事数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就如鱼得水因此,高学历同教师教学水平之间不能划等号。此外,很多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并没有把当教师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所以在成为教师后,他们的从业信念并不稳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继承了重视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并吸取了苏联建立师范教育体系的经验,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第一级是师范大学(学院),主要培养高中教师;第二级是师范专科学校,主要培养初中教师;第三级是中等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小学教师。各类师范院校都实行免学费、转户口、包分配的政策,因此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并且吸引了一大批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报考,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后来,由于中师学历同高等学历的矛盾被激化,许多中等师范学校各找门路,想办法并入高校。比如,有百年历史的常州师范学校并入了常州工学院,而后者只是一个三类高校,由于读师范既要出学费,又不包分配,因而招不到优秀高中毕业生。社会上任何一种职业,只有它具有不可替代性,才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才能被人们尊敬,这个职业也才有吸引力。作为一个老师范教育工作者,我希望国家能适度地恢复以前的师范教育体系,把优秀的学生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促进中国教育更健康地向前发展。

教师教育论坛:您在推广尝试教学法的同时,也形成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将尝试教学法发展为尝试教学理论、尝试教育理论。作为著作等身的前辈,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哪些建议?

邱学华:当今,在中小学教育领域,教师思想活跃、科研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出现“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的繁荣景象。这是我们年轻时所看不到的。目前,全国各地都很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对优秀教师、名师的培养,这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希望一线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时机,努力提高自己、成就自己。

对于教师专业成长问题,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策略。我想从三个方面分别来谈:

一是面向年轻教师的成长问题。教师的舞台就是讲台,教师的课堂就是阵地。如果在阵地上站不稳,在舞台上没有精彩,教师无论如何教学都是失败的。所以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上好每一节课,把搞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堂上,在课堂中提升教学水平。现在很多地方每年都会举办教师基本功大赛,引导教师立足课堂、立足教学提升专业素养,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促进教师成长的活动。

二是基于课题研究的骨干教师成长问题。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快速成长的捷径。教师站稳讲台后,就应该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课题研究了。课题研究的范围要小一点,既可以是一堂课中的问题,也可以是教材中的某一知识点等,要符合教育实际,跟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教师搞科研要走中国道路,解决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可以吸收国外经验,但不应照搬照抄。

三是关于名师成长的问题。名师一般是在本学科教育教学领域取得卓有成效的优秀教师,他们有丰富的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教学主张。这类教师人数不多,可影响大,是各学科的领路人。对名师的培养要重视,但不能急于求成,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为名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如设立名师工作室,组织他们申报研究课题,鼓励他们著书立说。

教师教育论坛:据了解,您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领域的专家,也在积极推动数学教育的“中国经验”走向世界。在您看来,中国的教育经验有哪些独特之处?

邱学华:现在国际上基本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中国基础教育在全世界算得上一流水平。从我掌握的资料来看,最早走出国的学科就是小学数学。以前,中国教育在国际上没有发言权,一些发达国家也总认为中国教育很落后。这些年来,我们通过参加国际上的教育交流会议、测试竞赛活动等,让世界逐渐认识了中国教育。比如,201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了对全球数十个国家的15岁中学生展开的一场(PISA)能力测验结果,来自中国上海的学生位列第一。上海学生首次参加这项测试就名列全球第一,引起了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的震惊。2016年,英国原教育国务大臣贾斯蒂·格里宁率领英国教育代表团前往上海学习中国数学教育经验。英国部分小学也从2017年开始陆续使用上海编写的一至六年级数学课本、练习和教师用书。

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也需要中国经验。华东师大张奠宙教授曾立足中国教育实践撰写了《数学教育中的中国道路》一书,他在书中介绍了中国数学教育,同时指出未来中国数学教育的道路。我结合张奠宙教授提出的观点,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经验概况为10条:第一,重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数学教学有思想性,具有德育功能,我们国家一直很重视。第二,重视自学。重视自学是中华民族教育传统的精华。第三,注重教学导入,为新旧知识的学习架设桥梁。第四,开展尝试教学。这是中国数学教学的特色,张奠宙教授在书中也提出这样的观点。第五,加强“双基”教学,强化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第六,注重变式练习,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七,注重师班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全班学生群体。第八,重视提炼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的规律,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和品质。第九,布置当堂检测,及时巩固和强化学生的知识学习。第十,有完整的教研网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教研网络体系,在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独到的作用。

目前,这项研究还在进行中,希望志同道合的教师共同来研究,总结好自己的经验,昂首挺胸地走向世界,为建设全人类美好共同体服务,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添砖加瓦。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