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尝试教学”,遇见邱先生——记“践行尝试理念,探寻课堂转型的行动逻辑”主题研修活动
【题记】
几载躬耕志,一课启新思。
请君先试笔,磨研自成蹊。
一、缘起
5月27日至28日,江苏省教科院、常州市教育局在常州联合举办第二期“弘扬教育家精神 致敬时代大先生”主题活动。著名特级教师、长期从事小学数学尝试教育的邱学华先生作主旨报告。省教科院、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常州市教委等出席活动并讲话,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省教科院研究员成尚荣作专家点评。部分设区市教科院(所)和教师发展机构、省内外部分中小学校等近200位代表参加活动,近3万名教师线上参与活动。
在课例观摩《分数乘整数》之后,常州市教科院主持了“践行尝试理念,探寻课堂转型的行动逻辑”主题研修对话,深入探讨交流邱学华尝试教育及教育家精神的传承创新,全面阐释宣传邱学华尝试教育的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
随后,邱学华老师对本课进行了精彩点评。
以下是根据整理的主题研修的核心内容,希望有兴趣的老师结合之前的课例,进一步理解“尝试教学法”的要义,再一次受到邱学华“大先生”和教育家精神具象化浸润。
二、主题研修实录
(一)蒋敏杰(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主持人)
发言核心:活动定位、理念阐释与课例引入
1. 活动背景与主题锚定
在“弘扬教育家精神,致敬时代大先生”主题框架下,明确本次教研以“践行尝试理念,探寻课堂转型的行动逻辑”为核心,强调通过具体课例研讨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践路径。他指出,邱学华作为我国尝试教学理论的奠基人,其“请不要告诉我,让我试一试”的教育理念,颠覆了传统“先讲后练”模式,将学生的自主尝试置于教学前端,体现“以学生为本、关注合作探究”的教育哲学。
2. 课例导入与课堂观察
以管建辉老师执教的《分数乘整数》为研讨载体,开篇肯定课堂呈现效果:“学生全程投入,即使面对枯燥的计算练习也充满热情”。他认为,这节课生动诠释了尝试教学的魅力——通过“先练后讲”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建构知识,而非被动接受灌输。他特别强调,观察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结合课本图例阐释算理,证明“只要给予充分信任,学生能产生超越教师预期的学习成果”。
3.研讨引导方向
引导参会教师从“教学结构设计”“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算理与算法的融合”等维度切入,深入剖析课例背后的尝试教学逻辑,并呼吁将研讨视角延伸至“如何在日常课堂中常态化落实尝试理念”,而非局限于公开课展示。
(二)管建辉(授课教师)
发言核心:教学流程解析、实践反思与理念感悟
1. 教学环节的分层设计
亮明课题,激活认知需求:开课即揭示“分数乘整数”主题,通过简洁的课题呈现,让学生快速聚焦核心内容,同步抛出“如何计算”的悬念,激活探索欲望。
自主探究,构建初始认知:以尝试题“2/7×3”为切入点,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并尝试解答。管建辉观察到,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卡通图示和分步解析,不仅能得出正确结果,还能结合“分数加法意义”解释算理,如“3个2/7相加等于6/7”,体现课本作为“学习支架”的作用。
小组对话,深化算理理解:围绕核心问题“为何整数需与分子相乘”组织小组讨论,学生通过“加法迁移法”“单位量叠加法”“图形表征法”等多元视角阐释逻辑,例如有小组通过画线段图表示3个2/7的累加,直观呈现分子与整数相乘的本质是“计数单位的累加”。
阶梯练习,实现能力进阶:
基础层:通过“4×3/8”对比“先算后约”与“先约后算”的差异,引导学生体悟约分顺序对运算简便性的影响;
应用层:设计“直接写得数”挑战,加入限时打分机制,激发竞争意识,学生在高频练习中逐步熟练算法;
创新层:引入“向人工智能提问”环节,鼓励学生用技术工具拓展思考边界,如询问“分数乘整数与小数乘法的关联”。
2. 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
坦诚指出两点不足:
全员参与度不足:小组讨论中部分学困生仍依赖优生表述,后续需设计“人人发言制”(如轮流担任记录员、汇报员),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表达机会;
练习精准性欠缺:当前练习侧重巩固算法,但针对“约分意识薄弱”“单位量理解偏差”等共性问题,缺乏专项纠错设计,计划后续开发“错题诊断卡”,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错误成因。
3. 尝试教学的价值体悟
感慨“尝试教学不是放手不管,而是用信任激活潜能”。他观察到,当教师退居“引导者”角色后,学生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动性——例如有学生自发将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算理进行类比,提出“两者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种知识迁移能力远超传统讲授式课堂的预期。
(三)叶老师(常州市博爱路小学,数学教师)
发言核心:教材对比、课标落地与素养导向
1. 跨版本教材比较研究
系统分析苏教版与人教版《分数乘整数》单元的异同:
共性:均以“分数加法”为认知起点,通过“情境创设—直观建模—算法提炼”路径展开,强调“分数乘整数是相同分数相加的简便运算”这一本质;
差异:苏教版侧重“份数模型”(如“3个2/7是多少”),人教版更突出“倍比关系”(如“2/7的3倍是多少”)。叶娜认为,两种呈现方式可互补使用,帮助学生从“量的累加”与“率的放大”双视角理解运算意义。
2. 课标的落地策略
结合2022版课标“运算能力”核心要求,提出教学需达成三重目标:
理解算理:通过直观图(如圆形分块图、数轴图)展示分数乘整数的“单位量累加”过程,让学生明晰“分子乘整数”是对“相同分数单位个数”的计算;
掌握算法:通过“分步练习—简化步骤—脱式口算”阶梯训练,培养学生“先约分再计算”的优化意识;
感悟一致性:引导学生对比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发现“都是求相同计数单位的和”,体会数运算的本质统一性。
3. 对尝试教学的适配思考
指出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等板块天然契合尝试教学理念,建议教师将教材例题转化为“尝试任务”,如将“2/7×3”设计为“自学课本后独立计算并画图说明道理”,让教材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资源库”而非“标准答案集”。
(四)张老师(博爱路小学,数学教师)
发言核心:设计转型历程、理念冲突与实践突破
1. 传统教学设计的困局
回顾初始方案的“讲授型”特征:教师先详细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如分步演示“2/7×3”的加法转化过程),再通过例题套用算法,最后以习题巩固。这种“先讲透再练习”的模式导致课堂呈现三大问题:
学生被动:80%的课堂时间用于教师讲解,学生仅在练习环节被动执行指令;
思维受限:教师过早提炼算法,压缩了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的空间;
参与失衡:优生能快速理解,但学困生因缺乏试错机会,对算理的理解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
2. 邱学华指导下的设计重构
转述邱学华的关键建议:“教学不是‘灌水桶’,而是‘点火柴’。教师讲得越多,学生想得越少。”基于此,团队将设计重心转向“让学于生”:
前置尝试任务:课前发放“预学单”,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操作学具(如折纸表示2/7×3)尝试解答问题,记录困惑点;
课堂结构重组:压缩教师讲授时间至10分钟以内,聚焦“困惑答疑—方法提炼—拓展应用”,其余时间交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评价导向调整:从“答案正确性”转向“思维过程可视化”,鼓励学生用“文字+图示”阐述算理,而非单纯追求计算结果。
3. 转型后的课堂惊喜
分享实践中的三个典型场景:
自主发现算法:学生通过预学单尝试,总结出“分子乘整数,分母不变”的算法,部分学生还提出“可以先约分再计算”的优化策略;
深度对话教材:在“与课本对话”环节,学生针对教材中的“卡通疑问”(如“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展开辩论,结合生活实例(如“3个2/7米是多少米”)阐释合理性;
生成创新解法:有学生受“分数单位”启发,提出“2/7×3=2×3×/17=6×1/7=6/7”,将运算拆解为“整数运算+分数单位应用”,展现高阶思维。
(五)张老师(常州市新北区,小学数学教师,乡村教师代表)
发言核心:乡村课堂中的尝试教学实践
1. 目标导向的课堂导入
肯定管建辉“开门见山式”导入的有效性,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指出:在乡村学校,学生因学习资源有限,更需要明确的目标指引。例如,她在教学同类内容时,会通过“问题清单”引导学生聚焦核心:
“今天要学什么?”(分数乘整数)
“学会后能解决什么问题?”(计算多个相同分数的和,如“5个3/10是多少”)
“怎么证明学会了?”(能正确计算并说清道理)
2. 低起点、慢节奏的尝试策略
针对乡村学生基础差异较大的特点,提出“分层尝试法”:
基础层学生:提供“半扶半放”的学习支架,如在练习中先给出“1/5×2=/1×2/5=2/5”的完整步骤,让其模仿计算“3/8×4”;
进阶层学生:直接抛出尝试题,鼓励用多种方法解答(如画图、转化小数、分数加法),并在小组中担任“小导师”,帮助基础薄弱同学;
评价机制:采用“进步积分制”,对能完整表述算理的学生额外加分,而非仅以答案正误评判。
3. 尝试教学与乡村教育的契合点
强调尝试教学对培养乡村学生自信心的独特价值:“当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尝试解决问题时,他们会发现学习不是‘老师的事’,而是‘自己能做到的事’。”她分享案例:一名平时沉默的学生在自主推导分数乘整数算法后,主动申请在全班讲解,这种成就感极大激发了其学习动力。
(六)蒋老师(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数学教师)
发言核心:算理理解的多维路径与教学策略
1. 从乘法意义切入的算理建构
分析管建辉课堂中“从加法到乘法的迁移”环节,指出其核心价值在于打通知识脉络:
引导学生回顾整数乘法意义(如“3×5”表示5个3相加),类比理解“2/7×3”即“3个2/7相加”;
通过算式对比(2/7+2/7+2/7 vs 2/7×3),让学生直观感受乘法作为“加法简便运算”的本质,避免机械记忆算法。
2. 直观模型对抽象思维的支撑
强调“图形直观”在分数运算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
线段图:将1个单位长度平均分成7份,用3段2/7的线段拼接,直观呈现“3个2/7”的累加结果;
面积模型:用长方形表示单位“1”,将其平均分成7份,涂色2份表示2/7,再通过3个相同长方形的叠加,让学生观察到涂色部分共6份,即6/7;
动态演示:借助多媒体动画,将“分子乘整数”的过程拆解为“分数单位个数的增加”(如2/7的单位是1/7,乘3后变为6个1/7),帮助学生建立“运算即单位量累积”的认知。
3. 小组讨论中的思维碰撞
描述课堂中“为何整数与分子相乘”的讨论片段:
学生A:“因为分子表示有几个分数单位,整数表示有多少组,所以要相乘。”
学生B:“如果把2/7看成2个1/7,3个这样的2/7就是2×3=6个1/7,所以结果是/67。”
蒋欣认为,这种基于真实困惑的讨论,让学生在质疑与论证中深化理解,比教师单向讲解更有效。
(七)其他未具名的发言人(综合多位教师观点)
发言核心:练习设计的“去实活”理念与教育家精神体悟
1. 练习环节的三重突破
“去”机械性,增思维含量:摒弃“题海战术”,设计“说理型练习”,如“判断4/9×3=4×3/9×3=12/27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关注运算本质;
“实”效反馈,精准制导:采用“即时投屏纠错”方式,将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错误(如“整数与分母相乘”“忘记约分”)投影展示,组织集体辨析,强化“错误资源”的教学价值;
“活”化形式,激发兴趣:借鉴管建辉的“小组挑战赛”模式,将练习转化为“积分闯关”“限时速算擂台”等游戏形式,配合AI语音实时播报成绩,让枯燥计算变为趣味竞争。
2. 邱学华教育家精神的具象化认知
多位教师提及邱学华91岁高龄仍亲临课堂指导的细节,感慨其“一辈子钻研一节课”的执着。这种精神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为:
对学生的“无条件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尝试的能力,即使失败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对教育的“慢变量”坚守:拒绝急功近利的“成绩至上”,专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
对研究的“终身化”追求: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持续迭代尝试教学理论,使其始终契合时代需求。
(八)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创始人,总结指导)
发言要点提炼(基于文档语境推测)
1. 对课例的评价
肯定《分数乘整数》一课“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尤其是“先自学课本、再尝试解题、后讨论升华”的流程,完整呈现了尝试教学“五步模式”(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他特别赞许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展现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表达,认为这是“尝试成功”的最佳证明。
2. 对尝试教学的再阐释
重申核心观点:“尝试教学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重构师生角色。教师的‘讲’应聚焦于学生‘试后’的困惑,是‘画龙点睛’而非‘越俎代庖’。”他强调,判断一堂课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是否经历了“尝试—困惑—顿悟—迁移”的完整思维链条,而非教师的讲解是否“滴水不漏”。
3. 对青年教师的期望
寄语参会教师:“教育是慢的艺术,尝试教学的成效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只要坚持‘以学为中心’,终会看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变。”他鼓励教师将尝试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请不要告诉我,让我试一试”成为学生的学习自觉,这才是教育家精神的真正传承。
三、对主题研修的学习与感悟
在“践行尝试理念,探寻课堂转型的行动逻辑”主题研修中,管建辉老师的《分数乘整数》课例与诸位教师的深度研讨,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践光芒,更让我真切感受到一位教育家深耕课堂、润泽生命的精神力量。
尝试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对“学”的重新发现。传统课堂中,教师常以“讲解透彻”为目标,却无意中压缩了学生思维的生长空间。正如张丽老师所言,初始设计中“先讲后练”的模式,本质是将学生视为“知识容器”,而邱学华“请不要告诉我,让我试一试”的理念,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以学定教”的新范式。管建辉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解决“2/7×3”的尝试题,不仅得出正确结果,更能结合加法意义与直观图示阐释算理,甚至自主发现“先约分再计算”的优化策略。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带探索本能的学习者,教师的“退”正是为了学生的“进”。
尝试教学的实践路径,是对“教”的精准重构。邱学华提出的“五步模式”(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并非机械流程,而是强调“教”与“学”的动态咬合。叶娜老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蒋欣老师对算理的多维建模、张晓芬老师在乡村课堂的分层尝试,均展现出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关键作用——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搭建“脚手架”:通过核心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如“为何整数与分子相乘”),借助直观模型化解抽象难点,利用技术工具拓展思维边界。这种“少教多学”的智慧,正如邱先生所言:“教师的讲应在学生困惑处深入,而非覆盖所有知识点。”
尝试教学的精神底色,是教育家情怀的具象化。91岁高龄的邱学华数次亲临课堂指导,用“一辈子备好一节课”的执着,诠释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先生风范。研讨中,教师们反复提及他对“学生主体”的无条件信任——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在尝试中成长,哪怕是乡村学校的学困生,也能在“分层尝试法”中收获自信。这种信任,本质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不是塑造“标准化答案”,而是点燃“自主学习的火种”。当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热烈辩论,甚至用AI工具探索知识边界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探索勇气与学习自信的生长。
四、最后的话
遇见“尝试教学”,是遇见一种教育的勇气——敢于放下“权威感”,让学生在试错中建构知识;
遇见邱先生,是遇见一种教育的信仰——用一生的坚守证明,真正的教育永远始于对人的尊重与信任。
如今的课堂,不应再是“教师的舞台”,而应成为“学生的实验室”。
愿我们以邱先生为镜,在日常教学中践行“先试后导、以学定教”的理念,让“请不要告诉我,让我试一试”成为学生最响亮的学习宣言。
当每个孩子都能在尝试中看见自己的力量,教育便真正走向了“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本真模样。
这,或许就是教育家精神最朴素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