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尝试教学”,遇见邱先生——记“践行尝试理念,探寻课堂转型的行动逻辑”主题研修活动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遇见“尝试教学”,遇见邱先生——记“践行尝试理念,探寻课堂转型的行动逻辑”主题研修活动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5-06-24 * 浏览 : 4

【题记】

载躬耕志,一课启新思。

请君先试笔,磨自成蹊。

一、缘起

527日至28日,江苏省教科院、常州市教育局在常州联合举办第二期“弘扬教育家精神 致敬时代大先生”主题活动。著名特级教师、长期从事小学数学尝试教育的邱学华先生作主旨报告。省教科院、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常州市教委等出席活动并讲话,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省教科院研究员成尚荣作专家点评。部分设区市教科院(所)和教师发展机构、省内外部分中小学校等近200位代表参加活动,近3万名教师线上参与活动。

图片

在课例观摩《分数乘整数》之后,常州市教科院主持了“践行尝试理念,探寻课堂转型的行动逻辑”主题研修对话,深入探讨交流邱学华尝试教育及教育家精神的传承创新,全面阐释宣传邱学华尝试教育的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

随后,邱学华老师对本课进行了精彩点评。

以下是根据整理的主题研修的核心内容,希望有兴趣的老师结合之前的课例,进一步理解“尝试教学法”的要义,再一次受到邱学华“大先生”和教育家精神具象化浸润。

图片

二、主题研修实录

(一)蒋敏杰(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主持人)

发言核心:活动定位、理念阐释与课例引入

1. 活动背景与主题锚定

弘扬教育家精神,致敬时代大先生主题框架下,明确本次教研以践行尝试理念,探寻课堂转型的行动逻辑为核心,强调通过具体课例研讨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践路径。他指出,邱学华作为我国尝试教学理论的奠基人,其请不要告诉我,让我试一试的教育理念,颠覆了传统先讲后练模式,将学生的自主尝试置于教学前端,体现以学生为本、关注合作探究的教育哲学。

2. 课例导入与课堂观察

以管建辉老师执教的《分数乘整数》为研讨载体,开篇肯定课堂呈现效果:学生全程投入,即使面对枯燥的计算练习也充满热情。他认为,这节课生动诠释了尝试教学的魅力——通过先练后讲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建构知识,而非被动接受灌输。他特别强调,观察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结合课本图例阐释算理,证明只要给予充分信任,学生能产生超越教师预期的学习成果

图片

3.研讨引导方向

引导参会教师从教学结构设计”“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算理与算法的融合等维度切入,深入剖析课例背后的尝试教学逻辑,并呼吁将研讨视角延伸至如何在日常课堂中常态化落实尝试理念,而非局限于公开课展示。

(二)管建辉(授课教师)

发言核心:教学流程解析、实践反思与理念感悟

1. 教学环节的分层设计

亮明课题,激活认知需求:开课即揭示分数乘整数主题,通过简洁的课题呈现,让学生快速聚焦核心内容,同步抛出如何计算的悬念,激活探索欲望。

自主探究,构建初始认知:以尝试题2/7×3”为切入点,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并尝试解答。管建辉观察到,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卡通图示和分步解析,不仅能得出正确结果,还能结合分数加法意义解释算理,如“32/7相加等于6/7”,体现课本作为学习支架的作用。

小组对话,深化算理理解:围绕核心问题为何整数需与分子相乘组织小组讨论,学生通过加法迁移法”“单位量叠加法”“图形表征法等多元视角阐释逻辑,例如有小组通过画线段图表示32/7的累加,直观呈现分子与整数相乘的本质是计数单位的累加

图片

阶梯练习,实现能力进阶:

基础层:通过“4×3/8”对比先算后约先约后算的差异,引导学生体悟约分顺序对运算简便性的影响;

应用层:设计直接写得数挑战,加入限时打分机制,激发竞争意识,学生在高频练习中逐步熟练算法;

创新层:引入向人工智能提问环节,鼓励学生用技术工具拓展思考边界,如询问分数乘整数与小数乘法的关联

图片

2. 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

坦诚指出两点不足:

全员参与度不足:小组讨论中部分学困生仍依赖优生表述,后续需设计人人发言制(如轮流担任记录员、汇报员),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表达机会;

练习精准性欠缺:当前练习侧重巩固算法,但针对约分意识薄弱”“单位量理解偏差等共性问题,缺乏专项纠错设计,计划后续开发错题诊断卡,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错误成因。

图片

3. 尝试教学的价值体悟

感慨尝试教学不是放手不管,而是用信任激活潜能。他观察到,当教师退居引导者角色后,学生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动性——例如有学生自发将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算理进行类比,提出两者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种知识迁移能力远超传统讲授式课堂的预期。

(三)叶老师(常州市博爱路小学数学教师)

发言核心:教材对比、课标落地与素养导向

1. 跨版本教材比较研究

系统分析苏教版与人教版《分数乘整数》单元的异同:

共性:均以分数加法为认知起点,通过情境创设直观建模算法提炼路径展开,强调分数乘整数是相同分数相加的简便运算这一本质;

差异:苏教版侧重份数模型(如“32/7是多少),人教版更突出倍比关系(如“2/73倍是多少)。叶娜认为,两种呈现方式可互补使用,帮助学生从量的累加率的放大双视角理解运算意义。

图片

2. 课标的落地策略

结合2022版课标运算能力核心要求,提出教学需达成三重目标:

理解算理:通过直观图(如圆形分块图、数轴图)展示分数乘整数的单位量累加过程,让学生明晰分子乘整数是对相同分数单位个数的计算;

掌握算法:通过分步练习简化步骤脱式口算阶梯训练,培养学生先约分再计算的优化意识;

感悟一致性:引导学生对比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发现都是求相同计数单位的和,体会数运算的本质统一性。

图片

3. 对尝试教学的适配思考

指出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等板块天然契合尝试教学理念,建议教师将教材例题转化为尝试任务,如将2/7×3”设计为自学课本后独立计算并画图说明道理,让教材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资源库而非标准答案集

(四)张老师(博爱小学数学教师)

发言核心:设计转型历程、理念冲突与实践突破

1. 传统教学设计的困局

回顾初始方案的讲授型特征:教师先详细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如分步演示2/7×3”的加法转化过程),再通过例题套用算法,最后以习题巩固。这种先讲透再练习的模式导致课堂呈现三大问题:

学生被动:80%的课堂时间用于教师讲解,学生仅在练习环节被动执行指令;

思维受限:教师过早提炼算法,压缩了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的空间;

参与失衡:优生能快速理解,但学困生因缺乏试错机会,对算理的理解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

图片

2. 邱学华指导下的设计重构

转述邱学华的关键建议:教学不是灌水桶,而是点火柴。教师讲得越多,学生想得越少。基于此,团队将设计重心转向让学于生

前置尝试任务:课前发放预学单,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操作学具(如折纸表示2/7×3)尝试解答问题,记录困惑点;

课堂结构重组:压缩教师讲授时间至10分钟以内,聚焦困惑答疑方法提炼拓展应用,其余时间交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评价导向调整:从答案正确性转向思维过程可视化,鼓励学生用文字+图示阐述算理,而非单纯追求计算结果。

3. 转型后的课堂惊喜

分享实践中的三个典型场景:

自主发现算法:学生通过预学单尝试,总结出分子乘整数,分母不变的算法,部分学生还提出可以先约分再计算的优化策略;

深度对话教材:在与课本对话环节,学生针对教材中的卡通疑问(如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展开辩论,结合生活实例(如“32/7米是多少米)阐释合理性;

生成创新解法:有学生受分数单位启发,提出2/7×3=2×3×/17=6×1/7=6/7”,将运算拆解为整数运算+分数单位应用,展现高阶思维。

(五)张老师(常州市新北区小学数学教师,乡村教师代表)

发言核心:乡村课堂中的尝试教学实践

图片

1. 目标导向的课堂导入

肯定管建辉开门见山式导入的有效性,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指出:在乡村学校,学生因学习资源有限,更需要明确的目标指引。例如,她在教学同类内容时,会通过问题清单引导学生聚焦核心:

今天要学什么?(分数乘整数)

学会后能解决什么问题?(计算多个相同分数的和,如“53/10是多少

怎么证明学会了?(能正确计算并说清道理)

2. 低起点、慢节奏的尝试策略

针对乡村学生基础差异较大的特点,提出分层尝试法

基础层学生:提供半扶半放的学习支架,如在练习中先给出“1/5×2=/1×2/5=2/5”的完整步骤,让其模仿计算“3/8×4”

进阶层学生:直接抛出尝试题,鼓励用多种方法解答(如画图、转化小数、分数加法),并在小组中担任小导师,帮助基础薄弱同学;

评价机制:采用进步积分制,对能完整表述算理的学生额外加分,而非仅以答案正误评判。

图片

3. 尝试教学与乡村教育的契合点

强调尝试教学对培养乡村学生自信心的独特价值:当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尝试解决问题时,他们会发现学习不是老师的事,而是自己能做到的事她分享案例:一名平时沉默的学生在自主推导分数乘整数算法后,主动申请在全班讲解,这种成就感极大激发了其学习动力。

(六)蒋老师(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数学教师)

发言核心:算理理解的多维路径与教学策略

1. 从乘法意义切入的算理建构

分析管建辉课堂中从加法到乘法的迁移环节,指出其核心价值在于打通知识脉络:

引导学生回顾整数乘法意义(如“3×5”表示53相加),类比理解2/7×3”“32/7相加

通过算式对比(2/7+2/7+2/7 vs 2/7×3),让学生直观感受乘法作为加法简便运算的本质,避免机械记忆算法。

图片

2. 直观模型对抽象思维的支撑

强调图形直观在分数运算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

线段图:将1个单位长度平均分成7份,用32/7的线段拼接,直观呈现“32/7”的累加结果;

面积模型:用长方形表示单位“1”,将其平均分成7份,涂色2份表示2/7,再通过3个相同长方形的叠加,让学生观察到涂色部分共6份,即6/7

动态演示:借助多媒体动画,将分子乘整数的过程拆解为分数单位个数的增加(如2/7的单位是1/7,乘3后变为61/7),帮助学生建立运算即单位量累积的认知。

3. 小组讨论中的思维碰撞

描述课堂中为何整数与分子相乘的讨论片段:

学生A因为分子表示有几个分数单位,整数表示有多少组,所以要相乘。

学生B如果把2/7看成21/73个这样的2/7就是2×3=61/7,所以结果是/67

蒋欣认为,这种基于真实困惑的讨论,让学生在质疑与论证中深化理解,比教师单向讲解更有效。

(七)其他未具名的发言人(综合多位教师观点)

发言核心:练习设计的去实活理念与教育家精神体悟

1. 练习环节的三重突破

机械性,增思维含量:摒弃题海战术,设计说理型练习,如判断4/9×3=4×3/9×3=12/27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关注运算本质;

效反馈,精准制导:采用即时投屏纠错方式,将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错误(如整数与分母相乘”“忘记约分)投影展示,组织集体辨析,强化错误资源的教学价值;

化形式,激发兴趣:借鉴管建辉的小组挑战赛模式,将练习转化为积分闯关”“限时速算擂台等游戏形式,配合AI语音实时播报成绩,让枯燥计算变为趣味竞争。

图片

2. 邱学华教育家精神的具象化认知

多位教师提及邱学华91岁高龄仍亲临课堂指导的细节,感慨其一辈子钻研一节课的执着。这种精神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为:

图片

对学生的无条件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尝试的能力,即使失败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对教育的慢变量坚守:拒绝急功近利的成绩至上,专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

对研究的终身化追求: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持续迭代尝试教学理论,使其始终契合时代需求。

(八)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创始人,总结指导)

发言要点提炼(基于文档语境推测)

1. 对课例的评价

肯定《分数乘整数》一课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尤其是先自学课本、再尝试解题、后讨论升华的流程,完整呈现了尝试教学五步模式(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他特别赞许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展现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表达,认为这是尝试成功的最佳证明。

图片

2. 对尝试教学的再阐释

重申核心观点:尝试教学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重构师生角色。教师的应聚焦于学生试后的困惑,是画龙点睛而非越俎代庖他强调,判断一堂课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是否经历了尝试困惑顿悟迁移的完整思维链条,而非教师的讲解是否滴水不漏

图片

3. 对青年教师的期望

寄语参会教师:教育是慢的艺术,尝试教学的成效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只要坚持以学为中心,终会看到学生从要我学我要学的质变。他鼓励教师将尝试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请不要告诉我,让我试一试成为学生的学习自觉,这才是教育家精神的真正传承。

三、对主题研修的学习与感悟

“践行尝试理念,探寻课堂转型的行动逻辑”主题研修中,管建辉老师的《分数乘整数》课例与诸位教师的深度研讨,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践光芒,更让我真切感受到一位教育家深耕课堂、润泽生命的精神力量。

尝试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对“学”的重新发现。传统课堂中,教师常以“讲解透彻”为目标,却无意中压缩了学生思维的生长空间。正如张丽老师所言,初始设计中“先讲后练”的模式,本质是将学生视为“知识容器”,而邱学华“请不要告诉我,让我试一试”的理念,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以学定教”的新范式。管建辉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解决“2/7×3”的尝试题,不仅得出正确结果,更能结合加法意义与直观图示阐释算理,甚至自主发现“先约分再计算”的优化策略。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带探索本能的学习者,教师的“退”正是为了学生的“进”。

尝试教学的实践路径,是对“教”的精准重构。邱学华提出的“五步模式”(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并非机械流程,而是强调“教”与“学”的动态咬合。叶娜老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蒋欣老师对算理的多维建模、张晓芬老师在乡村课堂的分层尝试,均展现出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关键作用——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搭建“脚手架”:通过核心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如“为何整数与分子相乘”),借助直观模型化解抽象难点,利用技术工具拓展思维边界。这种“少教多学”的智慧,正如邱先生所言:“教师的讲应在学生困惑处深入,而非覆盖所有知识点。”

尝试教学的精神底色,是教育家情怀的具象化。91岁高龄的邱学华数次亲临课堂指导,用“一辈子备好一节课”的执着,诠释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先生风范。研讨中,教师们反复提及他对“学生主体”的无条件信任——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在尝试中成长,哪怕是乡村学校的学困生,也能在“分层尝试法”中收获自信。这种信任,本质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不是塑造“标准化答案”,而是点燃“自主学习的火种”。当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热烈辩论,甚至用AI工具探索知识边界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探索勇气与学习自信的生长。

四、最后的话

遇见“尝试教学”,是遇见一种教育的勇气——敢于放下“权威感”,让学生在试错中建构知识;

遇见邱先生,是遇见一种教育的信仰——用一生的坚守证明,真正的教育永远始于对人的尊重与信任。

如今的课堂,不应再是“教师的舞台”,而应成为“学生的实验室”。

愿我们以邱先生为镜,在日常教学中践行“先试后导、以学定教”的理念,让“请不要告诉我,让我试一试”成为学生最响亮的学习宣言。

当每个孩子都能在尝试中看见自己的力量,教育便真正走向了“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本真模样。

这,或许就是教育家精神最朴素的传承。